脚气在医学上称为足癣,是一种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所引起的常见真菌性皮肤病。其发病部位多集中在脚趾间、足底、足跟及足侧缘等区域。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主要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和浸渍糜烂型。
水疱型足癣初期,足部皮肤会出现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水疱大小如针尖至米粒,疱壁较厚,疱液清亮,周围皮肤往往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水疱通常会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干涸、脱屑,但若搔抓破裂,疱液流出,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局部红肿、疼痛。
鳞屑角化型多见于足跟、足底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表面覆盖大量鳞屑,如同蒙上一层灰白色的“薄纱”,冬季气候干燥时,鳞屑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皲裂,走路时产生疼痛感。由于皮肤角质层增厚,药物渗透相对困难,治疗周期通常较长。
浸渍糜烂型好发于脚趾缝,尤其是第三、四趾间及第四、五趾间,因为这些部位相对封闭,汗液不易蒸发,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为真菌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此处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可见下方潮红糜烂面,瘙痒剧烈,且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丹毒、蜂窝织炎等严重并发症。
足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足部皮肤、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个人物品,以及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室等潮湿公共场所行走,间接接触被真菌污染的地面、座椅等传播。
1、日常护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洗脚,洗完后务必彻底擦干,尤其是脚趾缝,可借助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勤换鞋袜,选择透气性良好的鞋子,如棉质运动鞋,搭配吸汗的纯棉袜子,减少线、外用药物:
病情较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一般采用冲击疗法,服用一周停三周为一个疗程,但此类药物可能影响肝功能,服药期间要定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