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pruritus)是指一种引起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皮肤感觉,可能与物理化学因素刺激、皮肤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关。中医认为,瘙痒多因风毒、风湿等外邪侵袭,蕴结皮肤,营卫不和,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所致。虽然搔抓可以暂时缓解瘙痒,但过度搔抓往往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形成愈痒愈抓、愈抓愈痒的恶性循环,甚至导致皮肤感染等更严重的后果。而且,瘙痒也可能预示着某些健康问题。因此,如果瘙痒持续存在或者逐渐加重,则应及时就医诊治。
瘙痒常走窜不定,遍体作痒,被褥偏热则易引起瘙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苔薄黄,脉浮数。
皮肤瘙痒,持久不解,抓痕结痂,易沿表皮蚀烂,黄水淋漓,越腐越痒,或有传染,伴口苦咽干,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皮肤瘙痒,病程较长,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水,伴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瘙痒可以是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可以是阵发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程度可以是轻微的,也可以比较剧烈。患者可能由于不断地搔抓皮肤,而出现抓痕、血痂或色素沉着等,有时可见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肤损害。此外,患者常伴有急躁、易怒、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绪。
瘙痒会导致患者搔抓皮肤,而过度搔抓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造成皮肤破溃、出血等问题,使得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皮肤。
瘙痒可能会在夜间加重,而持续的瘙痒感会干扰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入睡困难或夜间频繁醒来,这不仅影响患者的休息和恢复,还可能影响日间活动和整体健康。
瘙痒可为多种原因所引起,主要可分为西医和中医两大类。其中,西医原因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应用某些药物、皮肤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疾病等,而中医原因主要包括风毒外袭、湿邪浸淫、邪热郁滞、虫毒侵肤和血虚风燥。
(1)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当皮肤受到物理因素(如摩擦、温度变化等)或化学因素(如酸碱物质、刺激性清洁剂、化妆品等)刺激时,其内部的感觉神经末梢会被被激活,使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的感觉中枢,大脑将这些信号解读为瘙痒的感觉,从而产生瘙痒症状。
(3)皮肤疾病:如接触性皮炎、疥疮、玫瑰糠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湿疹、虫咬皮炎等。
(6)其他: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道阻塞、肝炎、慢性肾衰竭、内脏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肠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妄想症等。
(1)风毒外袭:患者禀性不耐,皮肤腠理不密,风邪或风毒侵袭肌肤,可导致局部营卫不和,进而引起皮肤瘙痒。
接触性皮炎、疥疮、玫瑰糠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湿疹、虫咬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缺铁性贫血、淋巴瘤、白血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道阻塞、肝炎、慢性肾衰竭、内脏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肠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妄想症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清IgE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皮肤镜等检查,以确定病因。
医生主要会观察瘙痒部位是否存在丘疹、水疱、结痂、抓痕、流水、糜烂、脱屑等皮损表现。若存在皮损,则要注意皮损的特征,包括数目、范围、分布特点等。
医生可轻抚瘙痒部位,判断是否有皮疹、压之是否褪色。此外,中医医生还会通过感受脉象的变化,来帮助确定证型。
该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水平等情况,从而帮助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病、肾病以及糖尿病。
必要时,医生会取部分未经治疗的典型皮损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皮肤病变的性质,进而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皮肤疾病,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皮肤镜检查可以将皮肤放大数倍至数十倍,进而观察其表面及其下亚微观结构和病理变化。医生可根据观察到的色素及血管等结构的形态和模式变化,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多种皮肤疾病。
一般根据病史咨询,患者出现瘙痒、红斑、丘疱疹、苔藓样皮损等症状,并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清IgE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皮肤镜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将疥疮、湿疹、银屑病等几种常见的引起瘙痒的疾病进行鉴别。
疥疮是一种由疥螨在皮肤表皮层寄生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可在集体宿舍或家庭内传播流行。患者皮肤常有剧烈瘙痒,尤其是在晚上更加严重。患者的皮肤损害表现为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和水疱,常散在、对称性分布。而且,在指缝处常可见到疥螨掘的隧道,表现为灰白色或浅黑色纹,弯曲微隆起,是疥疮特有的症状。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皮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感觉瘙痒剧烈,可在饮酒、搔抓、肥皂洗、热水烫等情况下加重,有时甚至会影响睡眠。
银屑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局限于一处,也可全身广泛分布,并可伴有瘙痒症状。
对于瘙痒的患者,首先可通过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保持皮肤清洁、调整情绪等方法,来尝试缓解症状。如果瘙痒持续不减或伴有其他不适,则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等。
疥疮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并煮沸消毒其衣服和寝具,以降低传染的风险。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常用的包括硫磺软膏、水杨酸软膏、苯甲酸苄酯搽剂等,以尽快杀死疥螨。如果瘙痒比较严重,则可遵医嘱服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如果继发感染,则应同时使用抗生素。对于其他方法治疗疥疮结节无效者,可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此外,家庭内成员或集体生活者应同时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急性渗出性湿疹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1%~3%硼酸溶液、0.9%氯化钠溶液、除湿止痒洗液、皮肤康洗液、儿肤康搽剂和参柏洗液等药物进行湿敷,以减少渗液,缓解红肿;对于急性非渗出性及亚急性湿疹的患者,首选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乳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如999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如果对激素恐惧、充分解释后仍不愿使用,则可遵医嘱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克立硼罗软膏、炉甘石洗剂等药物;对于慢性湿疹患者,应遵医嘱外用激素治疗,必要时可以封包或湿包以增加疗效。一般建议患者遵医嘱规律使用无镇静作用的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直至症状消失,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时可在睡前加用有镇静作用的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阿司咪唑)治疗。此外,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免疫(如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以及中成药(如皮敏消胶囊、消风止痒颗粒)等,对于本病也有治疗效果。
本病的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常用的包括润肤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类药物等,用药方法包括外涂、封包、湿包疗法等。而系统治疗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阿达木单抗、阿普米司特等。此外、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如光动力疗法、脉冲染料激光等)对于本病的治疗也很重要。
硫磺软膏、水杨酸软膏、苯甲酸苄酯搽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1%~3%硼酸溶液、0.9%氯化钠溶液、除湿止痒洗液、皮肤康洗液、儿肤康搽剂、参柏洗液、地塞米松乳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如999糠酸莫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克立硼罗软膏、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阿司咪唑、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皮敏消胶囊、消风止痒颗粒、阿达木单抗、阿普米司特
(1)肌肤风热证:治疗宜疏风清热止痒。主方选用消风散。常用中药包括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穗、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等。
(2)肌肤湿热证:治疗宜清热祛湿止痒。主方选用萆薢渗湿汤。常用中药包括萆薢、薏苡仁、黄柏、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等。
(3)寒凝血涩肌肤证:治疗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主方选用荆防败毒散。常用中药包括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生姜、甘草、薄荷、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茯苓等。
(4)虫毒蕴肤证:治疗宜杀虫解毒止痒。以外治为主。伴发感染时应选用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常用中药包括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穗、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5)肌肤失养证:治疗宜滋阴补血止痒。主方选用当归饮子。常用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防风、白蒺藜、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等。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医生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的品质与疗效。